新闻资讯
News不是所有塑料颗粒都能 “过环保”。塑料颗粒的环保性取决于原料来源、生产工艺、添加成分以及具体应用场景对应的环保标准,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判断,不存在 “所有颗粒都达标” 的绝对情况。
塑料颗粒能否通过环保检测,关键看是否符合特定标准中对 “有害物质限制”“环境影响” 的要求,核心影响因素包括以下 3 点:
原料是基础,劣质或不合规的原料会直接导致颗粒不环保:
即使原料合规,生产工艺不当也可能导致颗粒不环保:
“过环保” 的前提是 “符合某一具体标准”—— 不同国家 / 地区、不同应用场景的环保标准差异极大,同一颗粒可能符合 A 标准,却不符合 B 标准:
应用场景 | 常见环保标准举例 | 核心限制要求 |
---|---|---|
电子电器部件 | 欧盟 RoHS 2.0、中国 GB/T 26572 | 限制铅、镉、汞、六价铬、多溴联苯(PBB)、多溴二苯醚(PBDE)等 6 项有害物质 |
食品接触材料 | 美国 FDA、中国 GB 4806.6、欧盟 EU No 10/2011 | 限制重金属迁移量、有害物质(如双酚 A)析出量,要求材料本身无毒 |
儿童玩具 | 欧盟 EN 71-3、中国 GB 6675.4 | 严格限制 8 种可溶性重金属(如铅、砷、硒)的迁移量,比普通标准更严苛 |
包装材料 | 欧盟 94/62/EC(包装废弃物指令) | 限制包装材料中重金属(铅 + 镉 + 汞 + 六价铬)总含量≤100mg/kg |
例如:一款用于普通工业零件的 PP 颗粒,可能符合 RoHS 标准(无重金属),但因含有少量非食品级助剂,无法通过 GB 4806.6(食品接触用 PP 标准)。
若需确认某批塑料颗粒是否环保,需通过以下 3 步验证,而非仅凭 “颗粒外观” 判断:
塑料颗粒的 “环保性” 是相对概念,而非绝对属性 —— 它取决于 “原料是否合规、助剂是否安全、工艺是否可控、是否符合具体应用的标准”。实际应用中,需根据自身产品的环保要求(如出口地区、使用场景),针对性筛选颗粒并验证,而非默认 “所有颗粒都能过环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