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News尼龙颗粒 “脱粉” 指颗粒表面出现粉末状物质脱落的现象,可能是少量粉尘附着,也可能是大量粉末剥离,不仅影响颗粒外观,还可能导致后续加工(如注塑、挤出)中模具污染、产品表面瑕疵(如斑点、划痕),甚至降低成品力学性能(如强度、韧性)。其核心原因可从原料配方、生产工艺、储存运输、助剂迁移四大维度分析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原因分析
1. 原料与配方问题:填料 / 助剂分散不良或过量
这是最常见的原因,尼龙颗粒(尤其是改性尼龙,如增强、填充级)常添加无机填料或功能助剂,若配伍不当易导致脱粉:
无机填料过量或分散差:为降低成本或提升性能(如强度、耐热性),会添加碳酸钙、滑石粉、玻璃纤维粉等填料。若填料用量超过树脂承载极限(如碳酸钙添加量>40%),或未加分散剂(如硬脂酸锌、硅烷偶联剂),填料无法与尼龙树脂充分结合,会从颗粒表面析出形成粉末。
例:填充 30% 滑石粉的尼龙6颗粒,若分散剂不足,颗粒表面会有明显 “白霜状” 粉末,触摸易沾手。
低熔点助剂迁移:若添加了低熔点的润滑剂(如石蜡、硬脂酸)、抗氧剂(如 1010、168),在储存或加工预热时,助剂会从树脂内部迁移到表面,冷却后形成粉末状析出物(并非 “脱落”,但肉眼易误认为脱粉)。
2. 生产工艺问题:塑化不充分或切粒缺陷
尼龙颗粒通过 “挤出机熔融塑化→模头挤出→切粒机切粒” 制成,工艺参数异常会直接导致脱粉:
挤出温度过低:若挤出机各区温度低于尼龙熔点(如尼龙 6 熔点 220℃,温度设为 200℃),树脂未完全熔融,填料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力弱,切粒后颗粒内部结构松散,表面易脱落粉末。
切粒工艺缺陷:
切粒刀钝或间隙过大:切割时颗粒表面被 “撕裂” 而非 “切断”,产生大量细碎粉末附着在颗粒表面;
水下切粒冷却不足:水下切粒时若冷却水温度过高(>60℃),颗粒表面未快速固化,易黏连并产生摩擦粉末。
干燥不彻底:尼龙吸湿性强,若挤出前原料干燥不充分(如尼龙 6 含水量>0.2%),熔融时水分蒸发形成气泡,气泡破裂后颗粒表面留下凹陷,凹陷处易堆积粉末。
3. 储存与运输问题:环境影响或物理摩擦
即使颗粒出厂时正常,储存 / 运输不当也会导致脱粉:
储存环境潮湿:尼龙易吸潮,潮湿环境下(相对湿度>70%),颗粒表面会吸附水分,若同时存在助剂迁移,水分会加速粉末析出;长期潮湿还可能导致颗粒轻微水解,表面强度下降,易脱落粉末。
运输摩擦碰撞:颗粒在包装袋中反复摩擦(如长途运输颠簸),尤其是颗粒尺寸较小(如 φ2mm×3mm 的小颗粒)或表面不光滑时,会产生 “摩擦粉尘”,堆积在包装袋底部或附着在颗粒表面,看似 “脱粉”(实际是颗粒磨损产物)。
4. 树脂本身问题:低分子量组分过多
若尼龙树脂本身分子量分布不均(低分子量组分占比>10%),或生产时出现 “热降解”(如挤出温度过高导致树脂断链),低分子量组分易从颗粒表面析出,形成粉末状物质。
例:回收料(再生尼龙)若多次熔融加工,分子量降低,脱粉概率远高于新料。
二、解决措施与判断方法
1. 先判断 “脱粉类型”
首先通过简单操作区分粉末来源,避免误判:
判断方法 结果分析
过筛测试 用 80 目筛网筛选颗粒,若粉末能通过筛网,且颗粒本身无破损,多为摩擦粉尘或助剂迁移;若颗粒有破损,粉末与颗粒碎片混合,多为塑化不良或填料分散差。
加热测试 取少量颗粒加热至 70℃(烘箱中 1 小时),若粉末消失,多为助剂迁移(加热后助剂重新融入树脂);若粉末仍存在,多为填料脱落或工艺缺陷。
水洗测试 用清水冲洗颗粒,若粉末被冲走,多为表面吸附的摩擦粉尘;若冲洗后仍有粉末,多为填料或低分子量组分析出。
2. 针对性解决措施
配方问题:减少填料用量(建议≤30%),添加 0.5%-1% 分散剂(如硬脂酸锌),选择高相容性的助剂(如受阻酚类抗氧剂);
工艺问题:提高挤出温度(尼龙 6 设为 220-240℃,尼龙 66 设为 250-270℃),更换锋利切粒刀,控制水下切粒冷却水温度≤40℃,原料干燥至含水量<0.1%;
储存运输:将颗粒存放在干燥通风环境(相对湿度 50%-60%),包装用 PE 内膜袋密封,运输时避免剧烈颠簸,减少颗粒摩擦;
原料选择:优先用新料或高纯度再生料,避免使用多次回收的低分子量尼龙。
三、潜在危害需注意
若忽视脱粉问题,后续加工会出现隐患:
模具污染:粉末进入注塑模具,会黏附在模腔表面,导致成品表面出现 “麻点”“划痕”,需频繁清理模具,降低生产效率;
性能下降:若粉末是填料脱落,成品中填料实际含量降低,会导致强度、刚性下降(如原本 30% 玻纤增强尼龙,脱粉后玻纤含量降至 25%,冲击强度下降 15%);
设备堵塞:粉末进入挤出机或注塑机的进料口、螺杆,可能导致进料不均或螺杆卡滞。
综上,尼龙颗粒脱粉需从 “源头配方 - 生产工艺 - 储存运输” 全链条排查,通过简单测试定位原因后,针对性调整即可有效解决。